2025届出国生·王石:亚裔理工男申请随感

发布者:办公室发布时间:2025-04-29浏览次数:10

左二 王石


姓名:王石

录取学校:宾夕法尼亚大学



本文无意批评现状,因为单纯吐槽没用。现存的事实和相应地解决方法是本文所关注的,我也更关注南外的理工男在申请国外工科专业时候的独到优势。

 “亚裔理工男”,这一句话里面叠了3个debuff,被戏称为申请时的食物链最底端”,并不是没有道理。考虑到我是中国大陆普通高中的教育背景,相较于美高而言,更为艰难。理工,常被视为面向就业、薪资高的热门专业,申请人数水涨船高,尤其是CS,工程类专业,这自然使得录取率下降,AO对申请人的背景更为苛刻。男,相较于女在大部分大学的录取率客观上是略低的,再加之对“女文男理”的刻板印象,理工+男表面上导向了更坏的结果,天然地被打上了“死板”“nerd”的标签。在理工水平并不非常突出,或者背景不多元化的情况下,被拒往往是显然的。

这写所谓的“debuff”,即使在戏谑的背景下,也具有相当的强化在不同领域的有害刻板印象的影响,笔者并不认同这些刻板印象上述的情况可能有不少bias,但这种刻板印象,即使是通过不严肃的表述传递,也会使情况恶化。这些所谓“debuff”都不是我们能改变的,理工科专业也并不是录取不了。相反,在南外普高,绝大部分录取都仍然是理工科。如果你长时间的志趣都是理工方向的话,笔者强烈建议不要大幅地“曲线救国”,完全改头换面,将自己理工方向的背景全部抹除。即使你在文社科和理工科之间犹豫,也不要轻易下决定选择某一个文社科,以避开“理工”的影响。

其一是因为理工科的申请路径较为明朗,具有可比性(有好有坏),如果没有较为明晰的文社科申请主线的话,较理工科申请可能更加危险。其二是因为理工科的申请资源较多,不易陷入山穷水尽的局面。其三自然是自断臂膀毕竟不好受,两年多的时间全部扑在完全不感兴趣的专业,抛弃初中积累的理工科素养会比较痛苦,申请材料也可能较为薄弱。

如果你确定了自己大致的申请方向为理工科的话,若无十足把握,请尽量避免大热门专业和一个学校的强势专业(如CS,部分工程专业,部分大学的生化工程专业等)。这类专业的申请难度奇高,美国本土学生都竞争激烈,并非一个好的申请思路或者较均衡的文理搭配就能拿下的。经验表明,针对这些专业,即使你有国际性的大奖/研究成果,也有被拒的可能。基础性的学科,如数学、物理等,面临的申请压力相对大热门专业较小,但基础性的学科往往意味着同年级的竞争者硬实力强悍。能力要求相近但较为小众的专业也可纳入考虑。各个学校的专业安排不同,如何用同一套材料去适配不同的专业是选择这类小众专业要面临的问题。

不论你的申请季如何跌宕起伏,有多少奖项和科研,最终不可避免的都会变成一个电子表格(很多人,包括笔者,常常在申请季会忘记这个事实),里面包含基本信息,奖项活动和文书。很多人往往过多关注了奖项活动的堆砌,而忽略了文书的重要性,或者文书所能带来的区分度。一个奖项和活动,做的再好,也只是几行客观的文字,一等奖和二等奖也只是一个数字的区别,能给AO带来的记忆点是有限的。而一篇文书,如果理想的话,带来的是一个立体的、动人的、有说服力的故事。AO的记忆是有限的,多名AO组成的committee在表决的时候,可能不会采取一个精密的评分系统(未来不好说,说不定直接AI决定录取也有可能),在大桌子上摊开所有人的profile关键点,在几秒中内采取最朴素的举手表决方式。这个时候,AO心里的模糊印象才是决定那名AO是否举手的关键,而这个模糊印象有很大可能是被“故事”占据的。

文书无非就几个主题:PS,why major, why school, community和奇怪的小文书。要想在区区小几百词内打动人,所需要的功底并非一朝一夕能够积累。笔者认为,这些问题需要在开始申请的时候就开始思考,并大量广泛地阅读积累,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才能在一个故事里信手拈来。几个月是速成不来的。

切忌的是文书套路化,如why major“我听了某个讲座/我做了某个科研”或者why school“这个学校有“undergrad research center”这种换做任何人,任何学校都没有违和感的内容。另外AO很有可能不透彻了解你的申请专业,这个时候,将自己的专业研究和大部分人的生活联系是很重要的。

理工科专业的材料背景和要与你的文书契合,让AO能够看出你做的事情都是有明确目的的。比如,笔者的专业方向是物理,那么,做题类的物理竞赛就没有明确的目的,申请中也不能只有这些材料。笔者大致确定主线是能源方面的应用,那么,笔者的科研就要围绕物理和能源,或者能够合理地推导至能源领域。因此,笔者就不会选择不相关的物理科研主题。如果材料背景难以与文书契合,就要考虑改换文书思路,或在申请中一笔带过该材料。大家也可以选择积累材料与设计文书同步进行,以保证一致性。

另外,笔者建议理工科的同学可以有一个文社科专业的支线,将自己30%-50%的精力投入其中,把它当作你的并列专业,并去扩充这个专业的申请材料。在最后的提交申请中,你可以选择不申请这个专业,而是你的理工科主专业,但申请材料仍然包含文社科的背景。主线和支线有时可以交叉,但也不必强融。要保证的是综合实力层面,文社科的背景至少要在理工科背景的1/2以上。如此,AO才会被说服你真心喜欢这个文社科,而不会一眼认出你的文社科背景是勉强凑出来的。这样做,你就获得了“双面人”的效果,整体的申请形象更为立体,why major外的部分文书也有了材料,有时也可以弥补理科背景缺憾的问题。

祝好。